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月本是中国的节日,大陆庆“十一”,台湾有“双十”。不过,对投资者而言,十月也是一个充满喜庆的月份。

中国股市节后开市即迎来大涨,周一单日涨幅为今年第三高;当地时间周三,纽约道琼斯工业指数突破10000点;周四,香港股市逼近22000点,收盘也创一年来新高。

股市的向好似乎意味着全球经济复苏正在成为现实。

接下来,一个话题可能再次成为市场热点,即各国在危机时期实行的刺激政策何时退出。日前,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此举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全球第一个“退出”行动。

尽管各国此前一致表态,强调现在“退出”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各国不会有统一的行动,而是选择合适的时机自行“退出”。

中国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和超高速信贷增长,使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底部,但很显然,中国不会成为率先“退出”的国家。

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中国特殊的刺激方式决定了刺激政策难以断然“退出”。

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体现在信贷超高速增长上。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因其经济处于“去杠杆化”过程,央行注入到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并没有大量流入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而是沉淀在商业银行体系,这就使得美国等国在回收流动性时可以采用市场化手段,并相对容易。

而中国则不然。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密不可分,以银行信贷形式增加的货币供给多是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而出现,银行信贷成为财政刺激政策的一部分。中国目前面临着两难。如果继续扩大信贷,显然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并增加信贷风险。如果减少信贷,则会使早先的政府投资缺乏后续资金支持,从而出现“烂尾工程”,造成新的不良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信贷政策只能缓慢着陆,不可急刹车,从9月新增信贷数量超出市场预期即可知其一二。而财政部近日也发布指导意见,强调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由此可见,中国无理性的投资刺激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难以一下子回归常态。

其二,汇率政策使中国丧失货币政策主动性,需要跟随美联储行动。中国目前依然使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使得美元贬值后,人民币有效汇率也下降,有利于刺激出口。

这种盯住政策必然要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而利率平价理论决定,中国央行难以先于美联储加息。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两国利率出现缺口,汇率就会发生变动。因此,中国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不会率先加息,否则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减弱中国出口竞争力。

危机时担心“巧妇难于无米之炊”,现在则是“饱汉子”不知自己胃口究竟有多大。

合理的办法或许是,停止新上工业和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将财政投资转向民生领域,并尝试将投资项目证券化,从而使银行风险分散到市场,在此基础上再逐渐使信贷政策回归正常化状况。

形象点说,中国步子迈得太大,如果一下子停住,说不定会跌倒。稳妥起见,倒不如先把脚步慢下来,差不多时再停住。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