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不仅是经济格局在变,各国的价值体系也在悄然变化。

对于美国人而言,传统的消费主义受到批判,储蓄的意愿正在恢复。对于亚洲国家来说,靠人不如靠己的传统观念或许也在回头,因为外需拉动的增长模式不再灵光。

年前流行两本书,西方人热衷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国人开始读弗里德曼的《大衰退》。前者期望从共产主义者的角度,找到资本主义腐败的根源。后者期望以自由主义者的视角,审视经济衰退的货币原因。

经济衰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人类自身贪婪的弱点则是一个跑不掉的问题。面对人性深处的困境,社会主义帮不了资本主义多少忙,资本主义倒是给社会主义提供了一面镜子。

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隔阂,无论市场的自由程度有多么不同,在应对经济衰退方面,政府们都抛弃了纯市场的药方。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不再隔空对峙,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话来说,“我们现在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主义思想核心是,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经济学由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得以运用,此后都在经济出现衰退时被人提及,因而,凯恩斯经济学又被称为“萧条经济学”。

虽然都是凯恩斯主义者,但各国使用财政政策时,实际各有特色。中美两个大国,在选择刺激经济对策方面,也都带有各自的政治和人文特色。

先说美国。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凯恩斯版本就不同。共和党提出并实施了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其要义是通过救助金融机构,来稳定金融市场,从而稳定市场信心。这种凯恩斯主义有点羞羞答答,骨子里还是希望通过稳定市场来救助经济。所以,美国共和党的救市措施并不见效。

而后,奥巴马提出了民主党版本的刺激经济,新方案直指就业问题,而凯恩斯主义的实质也就是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增加就业。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10日,奥巴马过渡团队公布了一份名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对就业的影响》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将在2009年和2010年至少新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90%集中在私有部门,而建筑业和制造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无疑,民主党的经济刺激计划重心是解决就业和消费。

中国也推出了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高达4万亿。不过,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重点放在了投资领域。这与美国减税等政策相比较,中国的刺激计划过于强调投资的作用。在外需急速下降情况下,出口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虽然中国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来刺激出口,但外需的恢复并不容易。从某种程度讲,传统的外需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所在。

与美国消费占GDP七成的情况不同,中国消费仅占GDP的四成多,而投资也占到GDP四成。

因而,中国刺激内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拉动投资,简单易行,效果快,GDP好看,但结构问题会日益突出。一种是刺激消费,不太容易,要费时间,但一旦启动则持续长久。

或许是受了凯恩斯 “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这句话的影响,中国的刺激政策并没有着眼于长期。

不过,4万亿的刺激计划刚刚启动,现在要改,还来得急。

在我看来,中国的4万亿计划应该更大规模地转向民生领域。短期而言,选择能够直接带来就业的项目,如第三产业,而不是简单投资基础设施。从长期来看,则应该将财政支出用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唯有建立有效的安全体系,才能释放居民的购买力,才能扩大消费。这不仅解短期经济增长之困,更益于设定长久增长之路。即便“我们都会死”,但后人的生活要从容得多。

或许凯恩斯主义过于强调了反周期的短期色彩,因而,长期的问题往往被忽略。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结构调整方面,似乎都缺乏长期有效的计划,中美的经济失衡问题,都难以让人乐观。在这点上,凯恩斯主义者都一样。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