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

对于众多热衷消费的人士来说,老革命现在遇到了新问题:昨天还在想着这件时装太贵,今天却要考虑,如果现在买了,明天降价怎么办?

本周,中国公布了一系列关键的经济数据,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工业生产增速与物价继续下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物价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

而就在经济学家争论到底是否已经通货紧缩了的时候,央行对居民问卷调查所显示的结论则是,居民弱化了通货膨胀预期。调查说,66.4%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偏高,可以接受”,26.1%的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认为物价偏高的居民人数达到了92.5%,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还在去年通货膨胀的阴影里打转转。

如果10个人里有9个人觉得物价偏高,那么,物价下降是不是一件好事?

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东西便宜了,钱更值钱了,大家有钱花了。

如果物价继续下降,这是不是好事?消费者可能暗笑,当然是好事,钱岂不是越来越值钱了。

问题又来了,对老板们来说,物价越来越低,这还是不是好事?

老板们会说,那咱就先别投资了,因为下个月买机器要比这个月便宜。显然,物价下跌,对于想下个月投资的老板来说,当然也是好事情。

不过,因为老板们想下个月投资,对于想在这个月先找到工作,然后再买那件时装的消费者来说,就是坏消息了。因为,她或他,这个月没有钱买那件衣服了。

这就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通货紧缩。

观望的是消费者和老板,忙的是经济学家们,他们在争论,现在是不是通货紧缩了。

2月份的物价指数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由上个月的同比上涨1%,转为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5个百分点,降幅比上个月扩大1.2个百分点。

PPICPI双双下降,这究竟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通货紧缩了?

经济学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在低于零增长后连续下降。具体讲,就是CPI连续下降。而货币主义者则对于通货紧缩的定义还要加上一条,除了物价连续下降,货币供应量也要连续下降。

以货币主义者的定义,中国现在显然没有通货紧缩。因为在物价下降同时,2月份货币供应量却继续大幅增加,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0.48,比上月高1.69个百分点,而2月贷款也同比增加24.17%。从固定资产投资看,1月至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

如果仅以物价总水平变化来判断,则CPI是第一个月出现负增长。而在消费增速下降情况下,未来几个月的CPI也可能继续负增长。从这点看,也可以说通货紧缩或许正在来临。

在我看来,现在判断通货紧缩为时太早。

因为仅从一个月的物价负增长来做判断显然并不准确。中国经济在经历去年的通货膨胀后,随着供求关系逆转和经济下滑,物价自然有一个调整过程。现在的问题是,物价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不能完全发挥功能,也就是能否通过物价变化来指引市场重新实现供求平衡。以目前情况看,显然不能。这就需要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来发挥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这只手,而这只手已经在舞动。所以才有了货币供给、银行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

PPI的连续下降并不能说明CPI就一定下降,因为PPI不一定会传导给CPI,真正影响CPI走势的是消费。如果消费能够维持,CPI就会稳定。当然,货币发多了,CPI也会稳定,甚至走高。

经济学家们的争论现在大可不必,因为PPI的变化不能说明问题,况且这个价格指数的环比降幅在收窄。而CPI仅仅一个月出现负增长,更不能说明未来5个月一定都是负增长,因为货币供给在不断增长。

当然,如果就业能够增加,消费能够增加,CPI就会稳住,也就不必担心通货紧缩了。这需要政府再加把劲。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