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时下,对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日渐升温。不过,世界经济的严峻现实,并不会随着气温和信心的提升而有所改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读书,学习过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最后留到脑子里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大意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科技进步。

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做的判断。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受到抑制。这种说法,无疑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如果以现代经济学的语言表述,其实就是凯恩斯主义。从历史上看,在19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凯恩斯主义就开始登上舞台,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都会采用政府干预手段,来管理总需求。当然,在19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后,供给学派代替了凯恩斯主义,经济自由化最终将美国带出了泥潭。不过,时至今日,凯恩斯主义又卷土重来。

而另一个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科技进步,则的的确确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事实上,世界经济在经历大的周期调整后,往往都是依靠技术创新和发展新产业,将各国经济引领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大萧条”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而正是这些技术革命,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需求,进而带动了经济增长。

如果说,此次金融危机百年不遇,其对实体经济的波及强度也远远大于一般性的周期波动,那么,世界经济也就不可能在衰退触底后,即刻反转。

由于这次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那么,恢复失衡的结构,才是此次周期调整的最终目的。其具体表现为美国经济将完成 “去杠杆化”过程,这就意味着美国的“过度消费”将不复存在,而依赖美国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也将面临终结。

或许,世界经济的复苏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触底,然后还要经历漫长的结构调整过程,待新的技术和产业成型后,才能进入复苏和新一轮增长。

我们知道,中国的增长强烈依赖出口,因而,美国恢复储蓄率的过程,就是中国外需下降的过程。而中国经济的放缓,同样也会影响到依赖中国市场的经济体。

以去年11月世界经济跳水前数据看,中国大陆前十位逆差经济体分别为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安哥拉、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伊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安曼,其主要为新兴经济体和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这些经济体对中国大陆有着一定的净出口,因而中国大陆的需求变化,将直接影响这些经济体的GDP增长率。以日本看,2007年,日本出口总额为839310亿日元,其中对美国出口为168960亿日元,对中国大陆出口为128390亿日元,对欧洲出口为146450亿日元。如果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出口合并计算,则达到226850亿日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7%,因而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地区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日本人也一度认为,其之所以能够走出“失落的十年”,完全依靠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实际从2003年开始,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出口就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占据出口排行榜的第一位。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如果美国消费无法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中国内需增长短期内无法消化外需产能,那么日本对美国和中国的出口将受到直接影响。如果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国家难以恢复到原有增长水平,世界经济也就难谈复苏了。

在世界经济无法恢复到原有总需求的情况下,唯有依靠新产业的发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而新产业的形成需要时间。由此看来,全球经济复苏需要假以时日,短期内,不要抱有幻想。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