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朋友春节后买了一套房子,当时也还有些犹豫,由于是自住,所以他在市场最恐惧的时候还是出了手。几个月过后,竟然浮赢了十几万元。而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连续两三个月小幅上涨。

同样,另一个朋友投资港股,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股价翻了一番。不过,这位朋友现在有些犹豫,对于市场的未来走向,有些看不明白。

除了股市、楼市,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5月,衡量19种重要商品综合价格的路透/杰弗里斯CRB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市场预计,该指数到8月底或还将上涨19%。而国际原油价格5月涨幅更是达到近30%,现在已超过每桶70美元。

市场到底怎么了?经济学家们还在争论经济是不是已经见底,而市场却自顾自的大涨了一把。的确,不管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看不明白的可能是大多数人。

市场一贯有自己的逻辑,这次的理由是通货膨胀预期。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苗头。一些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出现了些许好转迹象。正是在对复苏的预期下,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开始增加,购买资产,也就成为应对通货膨胀的最好招数了。

那么通货膨胀是不是马上就来?

我认为不可能。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虽然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确给未来埋下恶性通货膨胀的种子,但今年内,通货膨胀并不会叩门。尽管美元的避险功能大大减弱,美国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利率均出现上涨,但由于一方面美国银行惜贷,银行资金难以流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美国的消费继续下降,所以,消费物价在年内都难有上涨压力。

同样,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尚未显现。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继续下降,显示物价并没有触底。

按照一般的理解,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上涨,必然使生产资料面临价格上涨压力,也就可能导致消费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导致消费物价也大幅上涨。

不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不一定会传递给消费物价。这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速度,一个是消费产品的供求状况。

就前者而言,尽管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只要没有挤占下游产品的所有利润空间,那么消费品涨价的压力就有限。就消费品供求状况看,这是决定消费物价的关键因素。如果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如果供大于求,即便是赔本,也会有厂家甩货出售。

而在目前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状况更加明显。

与资产市场不同,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并没有大幅上涨,而厂家的产能却是越来越过剩。以往的过剩产能是通过出口来消化的,而现在,外需不振,出口连续下跌,过剩的产能只能面向国内市场,特别是一般消费品,“出口转内销”或许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进出口值继续大幅下降,其中出口下降幅度比4月有所扩大。出口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以超过20%的速度下降,而消费的增速仅为16%左右。剔除价格和汇率因素,二者相比,剩余出口产能还是处于不断累加的状态。

而另一个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是投资。在刺激政策激励下,地方政府除了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也借机加强了原本受限的工业投资。在以往周期中,过剩产能都是通过出口消化了。这次,地方政府很可能打错了算盘。每个省可能都认为自己的产能可以消化,但加总起来,恐怕谁也吃不下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由于这次危机的根由是结构失衡,国际贸易总量的下降不可避免。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最终导致集体无理性。

出口大幅下降,投资大幅上升,消费稳定增长,这决定新一轮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大批原材料的预期也是水分过大。一旦中国战略储备达到一定水平,进口原料速度就会减缓,大宗商品价格则有可能出现反复。其实,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更多是心理预期和投机成分,而真实需求并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由此看来,通货膨胀一时半会来不了,但流动性推动的资产泡沫,则随时有破灭的可能。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