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两年前在三亚,香港东骥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庞宝林先生向我谈起香港股市的金融衍生品KODA,当时听得挺新鲜,但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现在很多内地人都在议论这个产品。

KODA全称为累计股票期权,英文名字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是香港近年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客户可以折扣价买入股票,一般行使价是市价八折,在股价上涨到一定幅度(一般是3%-5%),合同就失效。买入后,在一年时间内,股价只要跌破行使价,客户就得在固定时间段内购买双倍数量股票,直至合同期满。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

KODA杠杆性很高,因而被香港金融界人士以accumulator的谐音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一点杀你)。这与内地白领流行的“杀人游戏”不同,KODA真的可以“杀死人”。近来媒体报道说,内地的一些富裕人士,因为受香港外资银行的误导,而投资了这个产品,结果不仅血本无归,而且还要倒欠外资银行一屁股债。

这些内地人显然都不是专业投资者,算是提前富裕了的商业人士,他们对股票投资都不专业,更别说衍生品了。KODA风险极高,行情好时,折扣加上合约允许的涨幅,客户一天就可净赚23%到25%,因而具有一定诱惑力。不过,行情逆转后,其风险则加倍扩大,有可能被斩仓出局,也可能在最后亏本后,还要偿还银行在合约期内自行提供的贷款。此种产品利益偏向于银行,而客户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由于外资银行的合同文本非常严谨,因而打官司也很困难。

有舆论在同情内地客户的同时,也批评他们行为过于草率。

客户行为之所以看起来草率,除了只看到可能的利润外,主要还在于他们过于相信银行。他们不仅相信银行的信誉,也相信银行推销人员的操守。然而不幸的是,不仅是银行的营销员,就连银行都靠不住了。如果这些银行珍惜自己的信誉,就不会开发和代销KODA了,而营销员也就没有机会骗人了。

我的父亲年已74岁,他是一个作家,对金融市场和产品几乎不懂。不过在他的印象中,外资银行要比国有银行可信。他经常对我说,花旗银行是他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银行。由于外资银行网点少,他也就无缘成为花旗的客户。他没有想到,这次金融危机,就是如花旗这样的金融机构引起的,也正是那些曾经让人信赖的老牌银行,诱骗了老客户。

撇开经济结构失衡的深层问题不谈,金融界的道德沦丧,无疑是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因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就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声。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奥巴马总统公布了金融改革方案。这项被称之为“大萧条”以来最为激烈的金融改革方案多达八十五页,列举了五大改革计划,包括要求金融公司接受统一监管;提高金融市场规则和透明度;创建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让政府有途径管理金融危机;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促进国际性协调合作。

简而言之,就是加强对机构的监管,强化对消费者的保护,避免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由于美国经济只是微露复苏迹象,有批评者认为,过激的金融改革会延缓经济复苏步伐。

这要两方面看,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的确会限制市场的活力,但市场体系的稳定和对消费者的保护,则可以起到提升信心的作用,而这对于未来的市场稳定颇为重要。

香港前证监会主席沈联涛先生精于金融监管,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看清猴子嘴脸》。他在文章中,把那些不守规矩,违背商业道德的金融机构比作猴子。他给出的结论是,不要让猴子单独照看香蕉,即便穿着阿玛尼西服,猴子终归还是猴子。

我想引申一下沈先生的比喻,只是不让猴子单独照看香蕉,还是不够的,因为猴子身手好,它还会去偷别人的香蕉。只有把猴子圈到笼子里,即便它脱掉西服,也偷不了别人的东西。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