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久前参加一个新书研讨会,在会后饭桌上,一位金融管理当局的研究员对我说,年初十名教授联名要求政府启动股票市场的做法是有远见的,现在看到了效果。

闻听此言,我颇为诧异。那十位教授的学术水准和观点,我不敢恭维。官方学者也对其观点表示赞同,则让我对管理当局的调控能力感到担心。

现在国内的股市和楼市又进入癫狂状态。上证指数已经突破3000点,今年以来上涨近70%。股民开户数和市场成交量还在大幅增加,而上市公司业绩并不见好转,股市显然透支了实体经济未来两年的收益。而在本周二,北京也诞生了新的“地王”。位于北京广渠路15号的一块地,拍卖出了40.6亿元的天价。据测算,可售面积折算出的楼面地价将达16240元/平米。于是有人惊呼,北京楼市将进入“3万元时代”。仅楼面价就达1.6万元,加上各种成本和利润,售价卖3万似乎理所当然了。

不过,如此高的楼价谁人能买?2008年,北京人均收入24725元。如果北京进入“3万元”时代,那么普通北京人一年的收入买不到城里一平米的住房。当然,广渠路15号的住宅不是给普通人的。这就是说,北京进入了有钱人买房的时代。而以学者早有的分析看,有钱人都已经住上了好房子,他们再买如此贵的楼盘,估计就是投资了。

实际上,楼市进入了新一轮的疯狂炒作。开发商高价拿地,其结果是推高了待售和在建住房的价格。一旦他们高价卖房获利,就会进一步炒高地价,接下来就是再抬高房价。周而复始,重复着对国民财富的掠夺。

“4万亿”及其更多的地方投资,实际吹起了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泡沫,其结果是产能过剩。而依靠股市和楼市炒作,则目的在于刺激消费。产能、股市、楼市处处皆为泡沫,这是中国泡沫化生存的特点。

据了解,很多中小企业主,因为市场产能过剩,无奈放弃了实业投资,转向股票市场和楼市拼杀。如此下来,实体经济发展令人担忧。

尽管严肃的学者对于刺激资产市场的做法持反对态度,但可以看出,管理当局似乎一直在利用“阳谋”来推动“财富效应”。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向股市注入资金。从去年11月至今,银行疯狂发放信贷。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或达6.5万亿元,其中6月份新增贷款更是大幅增长,很有可能达到1万亿元。据估算,大约有20%以上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其次,监管当局放松监管,任凭机构操纵股票,“坐庄”模式,横行中国股市。

大概是知道外需会持续下降,实体经济复苏并不容易,因而就将希望寄托在了“财富效应”上。

“财富效应”是指随着资产价格上涨,人们手中的账面财富增加,就认为实际财富增加了,故而会扩大消费。而扩大消费就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这当然符合宏观刺激之目的。然而,“财富效应”并不一定就能刺激消费。在消费物价持续下降,并在市场预期资产价格存有上涨空间的情况下,理性的经济人可能减少即期消费,将手中货币转投资产市场,以获取资本利得。在通货膨胀预期强烈时,这种行为更容易发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资产泡沫膨胀,实体经济萎缩。而资产价格泡沫最终破裂,实体经济再受重创。那些投资者,有可能再次被“剪羊毛”。

不难想象,在新一轮泡沫化生存结束后,中小投资者将成为最后的买单者,而商业银行也将为今天的疯狂吞下苦果。

用新的泡沫来修补前次泡沫带来的创伤,这不是中国的发明。日本、美国,都曾经历过泡沫化生存。结果是,日本“失去了十年”,美国引发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而中国,似乎正在超日赶美。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