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不过国有企业却出现了病态发展。

上周,去了一趟浙江台州市。一次午餐时,当地主管企业工作的一位官员告诉我,台州正在引进一个上千亿元的石化项目。这个项目由国有企业投资,投资额在一千亿元人民币左右,该项目上马后,不仅可以形成石化行业的产业集群,还可以改善当地的企业成分构成。该官员强调,台州市战略就是改变经济由单一民营企业构成的局面,加大国有企业所占比例。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城市,全市95%的GDP由民营企业创造,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注册的股份制企业就诞生在台州。正是有着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使得台州经济充满活力。

不过,对当政者而言,GDP规模似乎比市场活力更重要。尽管当地居民因环保问题而反对该项目,但该项目的上马似乎已成定局。台州官员坦言,国有企业投资可以短时间快速增加经济总量。

台州情况特殊,但台州发展国企的劲头似乎代表了一个趋势。在“4万亿”刺激计划推动下,全国的国有企业投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似乎很简单,因为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决定了投资项目必然是国有企业。

如果说台州引进国有企业是为了改变企业成分,快速增加GDP总量,那么,各地投资国有企业的直接目的就是花掉“4万亿”,其最终目的也是增加GDP。因为投资项目都是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忽略信贷风险,提供天量的配套资金。银行改革辛辛苦苦几十年,一遭回到“解放前”。

可以肯定,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就是国有企业投资快速增长。政府在增加国有企业投资同时,如果不对其经营行为进行适当约束,国有企业行为就会扭曲。

由于产能过剩,资金富余的国有企业往往跨界经营,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进入股市和楼市。不久前各地频频出现的“新地王”,都是由刚刚涉足房地产行业的国有企业拍得。而资产市场价格的疯狂上涨,也与国有企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参与炒作有关。

国有企业就像雨后的杂草,在“4万亿”雨露滋润下疯狂生长。这种病态的国企发展,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

首先,国企大发展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不仅浪费大量财政资金,还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

其次,国企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如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圈地运动”。

第三,国企加大垄断优势,利用定价权获取垄断利润,并因内部人控制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

第四,国企疯狂抢占经济资源,从而挤出民间投资,进而抑制全社会就业增长。

从国有企业表现看,其更多带有垄断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本性,这与建设国有企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显然,无论是政府主动推动国有企业发展,还是国企自身的无限制膨胀,其结果都会促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这不仅有违“科学发展观”,也会加剧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为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不可否认,在应对危机初期,政府主导的投资可以较快稳定经济,但如果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和限制,就会好事变坏事,使得未来的改革更加艰难。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