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证监会出台了两项政策,引起市场关注。一项政策是扩容“新三板”,另一项政策是推出“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并逐步过渡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交易。就发展融资市场而言,“新三板”扩军是好事情。一来可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来可以为众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投资标的和退出渠道。随着交易平台的伸展和挂牌公司的增多“新三板”吸收的资金也会越来越多,市场也可能更为活跃。有券商分析认为,“新三板”市值虽然不大,但公司数量或是主板的两三倍。在“新三板”上,公司挂牌、融资和并购都采用备案制,企业具有自主决策权,市场化程度更高,这也让监管者获得新的定位。

无论从金融发展,还是经济增长角度看,“新三板”都是好事情。

当然,尽管“新三板”规模不大,也会分流部分资金,特别是部分本来计划进入二级市场的PE公司,或将精力转入“新三板”。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股票市场还是一个不断扩容的市场,市场供给压力将持续较长时间,因而长期投资具有制度性风险。

证监会在短时间调研后,加班加点推出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这再次体现了高效率,表明证监会的改革决心。“员工持股计划”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上市公司根据员工自己意愿,将应付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一部分,委托给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管理,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股票并持有36个月以上,股份权益归员工所有。

与股权激励计划可以发行新股或实行期权不同,“员工持股计划”要在二级市场购买存量股份,这样的制度安排显然具有稳定市场情绪的考虑。

从这项政策的出台效率和规定看,证监会具有良苦用心,希望员工回购股票来给市场提供信心。遗憾的是,证监会或许急于稳定市场,有点病急乱投医。这项制度安排看起来很好,似乎既能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也能刺激二级市场,但其存在致命的自相矛盾。一方面要员工自愿决定,另一方面要由第三方机构管理资产,这就产生一个悖论,员工要是自愿决定委托第三方购入股票,那就说明员工了解公司内情,这个第三方就无独立意义,只是一个跑腿的伙计而已,其效率或不如员工自家保姆干的好。如果员工不了解公司发展前景,不自愿持股,这第三方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股票市场赚的是什么,是证监会官员所谓的股息吗?错了,是信息。金融市场的盈利就在于市场预期,而预期的基础是信息披露。尽管经济学家研究模型时,会假定市场为“完全市场”,但事实证明,几乎不存在信息完美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是股票市场的关键所在,也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主战场。

面向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计划,就是考虑到了公司高管具有“内部人控制”特点,因而对其激励的条件往往具有三年利润增长率的要求。对“内部人”股权激励,就是让高管与股东利益结合起来,并以此展示公司的美好未来。

“员工持股计划”则不同。

普通员工只是生产流水线的一个螺丝钉,其不可能了解公司发展战略,也不可能知道财务报表,因而其对自己公司缺乏全面了解。若让员工拿现金购买自己公司股票,在公开信息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实现。如果员工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他就会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本公司股票,不仅没有限售规定,更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如果员工集体自愿委托第三方买入公司股票,必然是了解了公司内情,即便懵懵懂懂,也必是受到了公司暗示。而第三方资产管理者被委托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向资产管理公司传递了本公司的重大信息。何况在现有制度下,上市公司难免会和资产管理公司串谋,为自家员工谋取利益。这样的做法,是对公平原则的破坏,损坏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讲,“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种利益输送,一是对员工输送利益,二是对资产管理公司输送利益。

“员工持股计划”费力不讨好,是个馊主意。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