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所谓流行,就是一窝蜂地追求某种时尚。对于普通人来说,流行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流行就是羊群效应。

全球市场近来流行“做空”。在贵金属和大宗商品被“空头”抛售后,海外又掀起一股“做空中国”潮流,正是在这种气氛下,沪深股市近几天连续出现大跌、反弹、再大跌的螺旋式下跌行情。

海外“做空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反反复复,一度成为经济界笑谈,但这次“做空中国”的来头似乎很大,其依据也更接近中国经济现实。国外投资者的论据虽然多是简单现象罗列,缺乏更富逻辑性的分析,但诸多看法与国内理论界判断相吻合,这让“空头”增加了更多想象空间。

做空的依据主要是中国经济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期,企业盈利下滑,地方债务危机显现,影子银行存在风险,房地产泡沫临近破裂,等等。

这些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也绝非危言耸听,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自身出现了调整需要,而多年来的刺激政策负面效果也开始显现,因而看淡中国经济有合理成分,但现在大举“做空中国”显得为时尚早。

首先,经济下滑并非坏征兆。

经济下滑与结构调整重叠,短期看是负面结果,长期看则是新周期起点。

23日公布的4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50.5,大幅低于3月份51.6的终值,也低于市场预期。这个数据让市场对制造业前景表示担忧,也再次验证经济弱复苏特征。由于市场分析多短视,一度对去年四季度反弹过于乐观,以至于今年一季度数据出来后,悲观情绪开始流行。

去年末经济反弹与刺激政策有关,仅是短期效果,而从结构调整过程看,底部企稳需要较长时间才是正常状况。经济低迷反映出结构调整的确需要过程,政府也并非再想依赖刺激政策寻求短期增长效果。

以发展眼光看,短期的低迷并非坏事,反而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因为这个过程是艰难而长期的。

其次,债务危机可能性不大。

地方债务危机若发生,必然导致银行业危机爆发,因而为避免系统性风险,中央政府会极力避免地方债违约现象出现。由于中国自身政治体制特点,不存在地方政府破产机制,地方债实际有中央政府信用做担保,因而发生大规模违约现象不可能。即便地方政府难以还债,也可以通过出售优质资产来重组债务。私有化或是未来国有资产改革方向,借地方债问题而推进所有制改革,倒也是一个契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让地方国有资产得到合理评估,避免利益输送是关键问题。

地方政府与国有银行是手心手背关系,手心没了,手背也就没了,中央政府既然不可能断臂求生,那么地方债务危机就可控。

其三,泡沫破裂时机不成熟。

尽管中国经济泡沫问题突出,房地产市场崩盘随时可能发生,但中央政府连续使用调控政策来延缓泡沫破裂发生时间。最近出台的“国五条”虽然遭到市场吐槽,但由于抑制了二手房市场供需,自然将住房需求引向新建商品房,这会加快新房销售速度,进而有助于化解因银行理财资金流向房地产业而产生的潜在金融风险。

考虑到日本等国因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热钱流入中国,而美联储结束QE不会早于四季度,因而热钱短期内仍会继续在中国活跃。

当然,为抑制通胀,降低风险,中国开始收缩货币政策,但顾及金融体系或因流动性短缺出现违约风险,因而货币收缩力度有限。同时为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中央政府已经开始规范银行理财和影子银行业务,并控制地方债务增长,这实际是以时间换空间,尽可能减少泡沫破裂带来的损失。

比较而言,在中国经济诸多问题中,房地产泡沫破裂可能性最大,但刺破泡沫的两个条件还在酝酿中,一是美联储正式退出QE后,中国跟随收缩货币供给,二是房产税大范围推出。

从基本面看,“做空中国”为时尚早,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快也要到明年。2013年或是多头最后的好日子,明年房地产前景不妙,做空窗口或来临。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