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率先复苏后,正在面临着率先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不是经济衰退,而是经济增速放缓。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和证券分析师都认为,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出现下降局面,GDP增速从一季度增长11.9%,到四季度可能下降到增长9%以内。

7月将公布半年经济数据,因而7月成为重要月份。7月1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了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5月低1.8个百分点。

PMI是先行指标,能够反映未来制造业生产和经济走势。该指数连续两个月出现回落,不过仍位于临界点——50%以上。另一个民间PMI数据由汇丰银行公布,汇丰6月PMI为 50.4%,比5月下降2.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没有悬念,但经济放缓并不等于中国经济会“硬着落”,甚至出现“二次探底”。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也面临选择。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还未完全显现,开发商、投资人和消费者都处于观望状况,任何政策松动都可能重新燃起投机者推动房价上涨的热情。

由于国际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走势已经放缓,因而中国高层领导多次表示要慎重对待刺激政策退出。

笔者认为,慎待刺激政策退出不同于再次启动刺激政策。

中国经济走势放缓并不值得大惊小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调整,而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纠偏。中国则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经济下滑过快,各国都在采取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中国更是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刺激和信贷刺激政策。在房地产和汽车投资,以及其他政府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V型反转。但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难以为继,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地方信用风险加大,同时信贷扩张导致的货币增发使得通货膨胀压力大增。投资拉动的增长不仅加剧原有失衡,而且因货币供应过量刺激了资产泡沫膨胀。

调整不可避免。不是被动等待泡沫破裂,就是主动调整结构。在调整背景下,经济走缓是必然结果。

更重要的是,原有高增长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外需下降。全球“再平衡”导致全球贸易总额减少,中国依靠出口拉动高增长已经不可能。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导致要素价格重新估值,廉价高增长也不复存在。第三是人口构成发生变化,出现经济学家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劳动有效供给不足与局部失业局面并存。

在整体经济出现结构调整的大局面下,经济放缓不是坏事而是必然结果。如果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进行调整,并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增长路径,应该是幸事。

实际上从去年底,中国已经开始微调宏观政策,原有刺激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出。此时应该继续延续既定政策,而不是只看到短期的经济减缓,而增加刺激内容。近期中国再次启动人民币汇改,以及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补贴等做法,恰恰反映出中国决策者坚持结构调整的决心。如果做好保障房供应,加快引导民间投资,则可以维持稳定的增速。

美国“两房”退市,让中国持有的“两房”债券风险大幅增加,这应该让中国领导人认清中美贸易模式的局限性和危险性,进一步强化转型的决心。

正确看待经济走缓,避免过度关注GDP而再施新的刺激政策,应该是中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原则。一个低速而稳定的增长,不仅可以避免更多结构性问题出现,更让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变得从容一些。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增长,还包括制度变迁、人们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让人民多些自己选择的权力。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