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尽管经济学家预测四季度经济增速或再度放缓,但中国经济实现全年目标问题不大,这既源于经济止跌企稳,也源于宏观政策的巧妙刺激。

坊间一度热炒李克强经济学,而李克强总理也一再强调不会出台大的刺激政策,但实际情况是,维持高于7%的经济增速已经成为政治任务,在这种预设前提下,政府嘴上不说,手下仍然会对经济进行适当刺激。

至少可以这样认为,中央政府不言房地产调控,表面看是想回归市场机制,实际仍然希望维持房地产适度活跃,以支持经济实现既定目标。房地产开发投资前8个月增速基本维持在20%以上,高于去年后半年45个百分点,这表明,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可以简单地认为,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频繁出现地王和“日光盘”,就是政策默许下市场联动的结果。语焉不详的城镇化与房地产调控不作为,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使得经济增长依然受益于旧有格局。

这又让人回想起今年一季度出台的房地产税收政策,这验证了当初的判断,住房所得税政策在抑制二手房交易同时,会推动新房价格上涨,并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显然,对经济增速的追求,仍是房价无法回归的内在力量。

在宏观调控上下限思维下,结构调整与微刺激处于此消彼长的微妙平衡状态中,货币供应也会适度松紧转换。市场本来预计三季度末会出现资金紧张状况,但目前情况是六月的人为 “钱紧”局面并未重演,央行近来通过逆回购不断注入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状况。

经历了市场动荡后,央行操作行为显得谨慎。由于中国货币政策受制于美联储,美国何时退出QE,会影响中国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的时间表。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维持货币紧中平衡的目的,就是希望留得后手,在美联储宣布退出QE后,启动 “周小川池子”,以满足货币需求。不过,由于美联储在9月会议意外宣布维持债券购买计划不变,这让中国货币政策得以保持稳定。目前仍有国外分析师对10月美联储退出QE抱有幻想,这种看法显然不合时宜,一是美国财政预算问题仍有麻烦,二是经济数据即便好转也不能就做定论,否则美联储显得过于儿戏。

考虑到货币政策需要谨慎制定,因而美联储年内退出QE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也不会考虑放松货币,维持既有节奏,或是最好的政策选择。

应该看到,8月经济指标好转也有货币因素作用,8月社会融资规模比7月增加了近一倍,比6月增长了五成。不过,尽管货币供应增加,但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仍需怀疑。8月数据显示,当月增长最快是未贴现承兑汇票,由7月的负1777亿元,变为8月的3045亿元,显示资金仍对实体经济保持一定距离。另一个重要数据是委托贷款增加了1000亿,表明一些企业宁愿获取高息,也不愿增加实际投资。

在政策微妙平衡下,经济数据得到好转,但实体经济投资环境远未得到有效改善,因而未来经济增长依然摆脱不了政策摇摆平衡的尴尬局面。

近来国务院再度解除一些项目的投资管制,甚至推出自贸区实验,但仅靠放松管制显然不能足以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除了泡沫经济导致的实体投资利润率偏低外,税收的实际优惠不到位,对垄断行业的改革缓慢等,也是制约民间投资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便政策难以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不断上涨的房价终有回头的时候。美联储退出QE是必然,只是时间推后而已,一旦全球货币供应预期逆转,中国若想继续维持房价,则要付出更高的政策代价。因此,逐渐摆脱房地产依赖症,才是让宏观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明智选择。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