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生活中常常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13年的偶然一次“钱荒”,一度也让市场失去了判断力。实际上,尽管表面看流动性偏紧,但货币增长速度并不低。

近日公布的中国金融数据显示,201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央行官员认为,高出0.6个百分点的M2增速基本达到了预定调控目标。

M2增速超过调控目标,实际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收紧,看看银行表外融资的增长,就可以推算出,若没有“影子银行”贷款,2013年的M2增速应该不会低于14%,过去的一年,依然是一个货币供给偏松的年份。

更能体现融资情况的指标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既包括间接融资,也包括直接融资。据央行统计,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1.53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企业债券融资和股市融资都出现下降,而委托贷款却多增长一倍,信托贷款多增长五成,这两项余额占了全部社会融资规模的四分之一。这两项融资实际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发生的,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和居民存款实际发生了搬家,从而减少了M2的形成规模。

如此看来,所谓市场上的“钱荒”是一种假象,货币供给的结果表明,央行只是利用“钱荒”来敲打金融机构,并没有动真格的,货币政策实际更符合中央政府“稳增长”的意图。

外界关于央行行为的议论更多是猜测,冰冷的数据最终反映出货币真相。长期依赖货币超发推动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时半会还不会过上紧日子,货币政策在2013年实际是虚晃一枪,2014年也将是适度宽松。

一个有趣的话题是,为什么大量银行存款转化为“影子银行”贷款,显然,这既与信贷政策有关,也与资金价格有关。

近两年,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成为监管部门关注重点,信贷政策也限制银行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业提供贷款。而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依然具有融资冲动,这诱使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提供表外贷款。由于支付刚性,利率高,表外业务促使企业和居民存款搬家,而利差大,则进一步刺激银行不断开发“理财业务”。同时,监管部门不想让银行减少利差收益,实际也是“睁一眼闭一眼”。表外业务,成为各路参与者的盛宴。

尽管有批评者认为“影子银行”风险不小,但其着实具有创新意义,如果严格管理银行的“资金池子”,恐怕就会断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业的资金来路。虽然房地产业“不差钱”,但地方政府却到了还债高峰期,倘若没了银行“理财”支持,地方债务不可避免出现技术性违约。据国家审计署披露,2014年地方债务还债比例高达21.89%,“借新还旧”恐怕是主渠道。这要求政府在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同时,也要加以引导有效利用。

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倒逼形成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道路走不通了,不得不放松约束条件。“影子银行”扩张有其合理性,这是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当然,化解“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是未来监管工作重中之重,同样,加快监管改革也应是题中应有之意。比如,改革银行存贷比例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让银行自主选择信贷产业目录,规范信托公司行为等,都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2014年货币政策偏松是确定的,如果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速度加快,中国外汇占款持续下降,则中国很可能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这是央行应对QE退出的政策工具准备。不过,由于信托产品很可能出现首例违约,也会为“影子银行”的扩张敲响警钟。

总的来看,2014年是艰难一年,债务风险要控制,经济下滑要应对,去杠杆与去产能也要继续,但维持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避免经济出现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

 

话题:



0

推荐

刘杉

刘杉

130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文章